近年来,乌达区档案史志馆以成功申报“内蒙古自治区档案信息化工作保障和激励奖补专项资金”为契机,大力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攻坚工作,持续深化“最后一公里”数字化行动。通过系统推进数字化扫描、著录、存储等工作,目前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率已从57.3%提升至100%,实现了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为档案资源高效利用和长期保存奠定了坚实基础。
模式之变:从“借力输血”到“自主造血”,蹚出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以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为有力契机,不仅着眼当下项目推进,更聚焦长远可持续发展。项目实施中,乌达区档案史志馆优先完成民生档案等高频查阅档案的数字化工作,2024年底完成百万页纸质档案数字化任务,数字化率跃升至95.8%,成效显著。项目结束后不等不靠,迅速开启“自主造血”模式。一方面,全力搭建数字化现场、档案实体、信息安全等全方位管理制度体系,保障数字化工作规范有序;另一方面,成立由馆长挂帅的工作组,充分利用馆内现有的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以及档案管理系统,自主开展数字化工作。工作人员干劲十足,日均扫描量达800余页。同时,严把技术标准,不断总结经验,以零新增成本投入,完成最后4.2%的数字化攻坚任务,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
价值之变:从“沉睡库藏”到“动态资源”,唤醒档案鲜活生命力
让“沉睡”的档案“活”起来,是数字化工作的核心目标。依托全量数字化成果,乌达区档案史志馆积极探索技术赋能路径,对档案信息开展深度挖掘与编研,形成黄河档案、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为史志编撰提供有力支撑,使档案资源在多元场景中释放内在价值。持续强化档案数据安全工作,建立“数字化副本+实体档案”双备份机制,对存储介质实行分级管理,每年定期开展档案异地备份,多维度构筑档案信息安全防线,确保珍贵档案数据绝对安全。
服务之变:从“被动保管”到“主动服务”,架起基层惠民连心桥
档案工作的温度,最终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效中。随着退休、婚姻、土地确权等民生档案全量接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查档效率实现质的飞跃——群众办理查档业务的平均时间从过去的半小时以上压缩至5分钟以内,“即查即得”成为常态。为让群众少跑腿,馆内同步拓展多元服务渠道:线下窗口提供预约查档、延时服务,线上开通电话咨询、微信预约、委托代办等功能,对行动不便的群众还推出上门取送、结果邮寄服务,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2024年全年服务超500人次,2025年上半年已突破300人次,查档满意度持续提升。从“等人来查”到“送服务去”,档案工作正以更主动的姿态贴近群众需求,成为连接基层与民生的“暖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