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档案动态>馆务信息>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坚持创新服务, 不断推进全区音像档案管理走向现代化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 QQ
     发布时间:2024-08-29 19:33    来源:技术保护处 郝阳    浏览次数:     【关闭】

自治区档案馆紧紧围绕《“十四五”内蒙古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发挥技术优势服务基层,2022、2023年持续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税苑社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进行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的基础上,2024年继续帮助盟市、旗县档案馆解决录音录像档案保护抢救技术难题,提升基层档案馆录音录像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录音录像档案的开放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2024年8月,自治区档案馆组织力量对兴安盟档案史志馆、满洲里市档案史志馆保存的模拟载体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抢救性数字化保护。这批档案形成时间为1985年至2005年之间,档案载体型号多样,包括U-matic、VHS、Betacam等多个类型。物理盘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包括电声指标下降,磁粉脱落、霉斑、带基变形,变脆、断裂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出现磁带发霉且磁粉脱落,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急需进行抢救。

按照数字化工作流程,自治区档案馆分别对这批磁盘进行了前期盘体的物理修复,去除霉点、拼接带基以及除尘。按照《DA/T 62-2017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要求,开展数据采样及采集工作,将采集后的所有数字文件进行后期影像技术修复,包括视频文件清析度、颜色均衡度、音频文件降噪处理、音调高低调整等。共抢救模拟声像档案516盘,优化生成494个数字录音录像文件,存储容量为2.01TB。

经过数字化抢救,这些珍贵档案得以发声显影,内容包括兴安盟各旗在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国家调集各方力量救援及发放救灾物资的珍贵影像记录;满洲里市工业、农业、科技、医疗发展及国防建设方面的记录,尤其是民族地区边境陆路口岸改革开放前后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记录。还有一部分珍贵的音频档案,是关于走访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为新中国出生入死的老一辈革命家访谈录音。

通过开展传统载体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录音录像档案载体老化、声音图像失真问题,从而达到对录音录像档案进行保护的目的。下一步,自治区档案馆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赋予档案工作的新使命,坚持创新服务,持续带动全区档案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为实现我区“闯新路、进中游”目标贡献档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