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档案文化>征文选登>正文
见证气象万千,记录风云变化
─── 致敬我身边的兰台人吴俊翔
分享到: 微信 新浪 QQ
     发布时间:2023-10-11 15:38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 贾晓燕    浏览次数:     【关闭】

一生只爱这一行,这句话用来形容吴俊翔大哥最恰当不过了。自1984年内蒙古气象学校毕业参加工作至今,近40年来吴大哥没有离开过档案资料工作。前面的十年,他在呼和浩特国家基本站从事一线气象观测,而原始观测资料是气象台站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历史数据,是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和宝贵财富。当时站里观测员需要严格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呼和浩特地区每日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进行24小时观测,且每隔三小时记录一次,以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气象记录,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当时,站里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每日需要手抄整理、算盘统计全部的气象观测记录,并在正点前15分钟完成观测、编报、校对、正点发报等一系列连续性工作,可以说年轻的他亲身经历了气象档案的最初采集整理过程。

中间的十年,30岁到40岁的青春,吴大哥致力于气候档案资料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对气象台站观测的各类原始气象记录,进行审核、检查、统计,形成可以投入业务、科研、服务使用的气候资料直至气象档案的一项工作。从2004年起,吴大哥驻守气象兰台管理气象档案又近二十载。正如今日气象档案馆的牌匾题名“见证气象万千,记录风云变化”,没有几个人像他一样,能如此清楚明白一本气象记录档案的形成、质检、入库过程以及宝贵的利用价值。

吴大哥常说,在档案领域,吴姓人都很厉害,比如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奠基人吴宝康,浙江大学档案馆原馆长吴永志、全国气象部门气候资料学泰斗吴忠义等他们是档案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名人。而他的功劳名气可没那么大,他只是在前辈成就的基础之上做了一点点基本工作,确保一批批档案的完整、安全、可用。几十年来,自治区气象档案馆稳扎稳打、实现跨越式发展。他和同事们每做的“一点点”,奠定了今天内蒙古气象档案馆全面创新发展的基石。

2002年气象记录档案保管体制改革,由中央、省、市、县四级管理调整为中央、省二级管理,过去在全区盟市及台站从建站到2000年的原始观测资料陆续移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保存,这样的集中管理为后来的档案信息化奠定了基础。这是全区气象部门第一次大规模的档案收集移交工作,作为这方面的负责人,吴大哥对一批批远道而来的档案极为重视,制定详细的移交接收方案,并对盟市旗县主动加强远程指导,同时还紧锣密鼓的组织启动了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关键时期对气象部门珍贵气象档案进行了全力抢救馆藏由原来的1.8万卷扩大到4万卷。

2006年2月,吴俊翔被评为“十五”期间“全区气象部门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在他和同事们持续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119个地面站气象观测资料全部实现信息化,有力支撑了气象部门的业务科研发展。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改革创新的大旗高高飘扬,内蒙古气象档案馆创新发展服务大局的步伐愈加坚定。正值壮年的吴大哥带领馆里的同志,乘着改革发展的春风大刀阔斧的开展档案项目建设、档案利用服务、制度建设工作,取得一项项喜人的成绩。

2008年,组织研发的内蒙古气象科技档案管理系统上线,实现了气象档案的建档、查询、检索、统计、借还及日常管理等多项功能任务2009年省级气象灾害历史资料处理项目、《全国历史地面气象报表数字化》内蒙古子项目先后顺利完成,填补了内蒙古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的空白,为科学研究、防灾减灾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历史数据支持2012至2013年组织筹建乌海气象档案异地备份库,推动气象机读载体档案备份圆满完成2015年开始,根据《气象档案分类与编码》(QX/T223-2013),制定完善《内蒙古气象气象记录档案全宗指南》《气象基本建设档案分类编码方案》《气象基本建设档案管理实施细则》《气象科学研究档案管理实施细则》《档案查询利用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职责》《档案安全保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适应了新时期气象档案业务发展的需要,为档案馆科学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打下良好基础。

2016年,中国气象局编制《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气象资料业务发展实施计划(2016-2020)》和《气象大数据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整合气象信息资源、加强数字档案管理,完善国家-省两级气象档案管理机制”。步入新时代的气象档案发展的方向已然明晰,年届50岁的吴大哥,虽丝丝白发难掩,但仍然不懈奋进。他不辞辛劳带队多次调研申请、测算经费,终于促《内蒙古气象科技档案标准化改造(一期)》和《内蒙古气象档案库房标准化整理》等项目顺利实施档案馆新增纸质档案库房面积327㎡,新建密集架555.3m3,改造密集架160m3,购置防磁柜8台,新建40㎡机读载体档案库。

如今回忆起那段5+2、白加黑的日子,吴大哥说,档案馆就像他的家,他希望竭尽所能让家美起来、靓起来。从档案馆档案实体上架排列、位置标定、编制案卷目录到供暖方式改造、烟感报警、温湿度监控、漏水监测等等库房环境监控系统布设的诸多问题,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精打细算着每个细节,曾经为了节省空间、节约经费而独立设计改造馆内密集架,不仅实现旧架改造利用,还使得档案布局结构合理,档案上架规范有序。如今的内蒙古气象档案馆使用面积已超1000㎡。看着这建设成果,吴大哥心底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常常说,身处少数民族地区,我们更要紧紧追随时代变迁的步伐,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努力实现气象档案向全面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融合。

2019年,内蒙古气象档案馆成为全国数字气象档案馆建设试点单位,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1+31”数字气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全面铺开。55岁的吴大哥带着馆里的青年档案骨干们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虚拟可视化等技术,陆续完成馆库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档案安防设备配置、档案业务系统业务化准入、档案资源备份、全文数据库建立等系列工作。面对这个旧貌换新颜的家,向来熟知家底的吴大哥,总是称赞现在年轻人太能干了,而我们都知道,他才是我们身边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他对档案馆发展的无私付出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气魄和胸怀令我们由衷地钦佩

回望内蒙古气象档案事业发展历程,吴俊翔是一个不能遗忘的、见证并全力推动内蒙古气象档案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优秀工作者。洗尽铅华始见真,浮华褪尽方显诚。在吴大哥的干部履历表里,关于奖励他只是简短的两行概括,因为所有的荣誉都已用行动写就。流金岁月里,他在气象行业气象领域真诚的发出了档案人的声音,付出了档案人的行动,且居之无悔孜孜不倦。

(后记:像吴俊翔同志一样,身处各行业各领域的平凡档案工作者还有很多很多,谨以此文,表达对身边档案人的敬佩。盛世修史,作为新时代的气象兰台人,我们将在档案前辈的感召指引下,勇敢承接为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时代使命)。